关于死亡,孩子接触的相关第一本绘本是《爷爷变成了幽灵》。书中的解说很适合孩子的认知,爷爷成了幽灵,还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另外相关的绘本是《爷爷的天使》。爷爷虽然不在了,但他以天使的形象出现,当孩子处于危险境地,爷爷的天使会在暗中施以援手,保护孩子。
死亡是绕不开的话题。人的死亡,只是现有生命的终结,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我不会给孩子讲六道轮回,也不去讲吓人的鬼故事,起码在十岁之前,不能让孩子接触相关“厉鬼”害人的故事。
孩子最好接受的鬼,应该是很淘气可爱的形象,《飘着幽灵的小房子》这本绘本真的做到了,很不错。此绘本情节设计巧妙,让鬼屋不再是恐怖事件发生的场所,幽灵也成了可爱的形象。
在几米的绘本《蓝石头》中,有相关的死亡场景,漂亮的蓝石头因此被用做墓碑。记得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我问他要是爸爸死了,你怎么办,孩子说,在高高的山上,挖个坑,埋了,再立上个石头。
有了这些优秀的绘本,对孩子讲死亡的话题也就轻松多了。做家长的,一定要严格杜绝成人的鬼故事。我孩子三年级时,在一家围棋道场的课间休息时间,观看了电影《寻龙决》之后,就再也不敢一个人在家呆着,以至于放学后必须等到我回来才敢上楼写作业。这与之前孩子放学后独自上楼写作业形成极大的反差。这让我大概用了一个学期,去消除电影留给孩子的恐怖印象。
孩子长到十岁,必然会经历一些葬礼,其中或许有至亲去逝。我孩子在这十年,面对了奶奶的离世,也参加了一些亲戚的葬礼,能较平静地看待死亡。
这个回答,是流着泪写的……
两个多小时前——2018年5月22日晚上八点,在宠物医院里,我和不到十岁的儿子送走了我们家最小的成员——三个月零十天的贝贝。
贝贝五天前被查出得了狗瘟。事实上之前已经有症状,但是被我们误以为是单纯的腹泻,耽误了治疗的时间。等我们觉得情况不对,已经是病情中期了。送到医院之后,进行血清注射,治疗了三天。期间贝贝的状态颇有好转,胃口也很好。到第三天的时候,医生觉得恢复的势头不错,建议接下来不用再打针了,只需要吃药就可以了。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狗瘟是很凶险的疾病,只有20%的狗狗能够死里逃生。
这三天都是先生带着儿子去宠物医院的。为了能够陪贝贝一起去看病,平时做事情磨磨蹭蹭的儿子每天都是飞快地吃饭,写作业。两个人从医院回来都挺高兴的,觉得贝贝一定能挺过来。
没想到第四天早上情况就急转直下,贝贝的嘴巴开始抽搐,最糟糕的是它一点胃口也没有。不管是它最喜欢的肉饼炖蛋,还是医院开的营养膏,它连碰都不碰一下。我们立刻送到医院,可是医生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继续观察。
第四天晚上继续注射血清,但是医生说情况很不乐观。到了第五天一早,贝贝已经不能坐立,只能躺在笼子里了。再次火速送到医院,医生摇头叹息,建议安乐。
眼泪瞬间就模糊了视线。就在前天还觉得已经把病魔甩在身后,一切都要好起来了。这样的剧情翻转实在太令人难以接受了。
哭了一会儿,想了一会儿,不忍心贝贝受苦,决定去学校把儿子接过来,让他和贝贝好好说一声再见。
接到了儿子,他一上车就嚎啕大哭,抱着我拼命喊:“我不许你给贝贝安乐! 求你了妈妈,不要让贝贝死!“
儿子苦苦哀求要带贝贝回家。天阴阴的,地上前一天下的雨还没有干,像我们一家湿漉漉的心。
到了家,儿子把贝贝放到它的笼子里,小家伙居然坐了起来,还在厨房走了两圈。我们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儿子又哭了,他抱着贝贝说:“不要送他去安乐,让他在家里,也许就好起来了呢。如果安乐了,他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求求你们了!”
我们既不愿意让贝贝受苦,又怕做出错误的决定,失去原本可以挽救回来的生命。纠结了很久,决定在家里再观察一天。儿子也不回学校上课了,在家里陪着贝贝。
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生病以来一直一声不吭的贝贝开始哼哼,明显很难受。我们抱着它,抚摸它,和它说话。它真的很乖,还努力挣扎着迎合我们。但是我心里知道,贝贝真的已经不行了。
先生在外面开会赶不回来,我和儿子打车带着贝贝去了医院。无数的拥抱和眼泪之后,贝贝走了……
发微信给先生,他收到后,一个人在车里哭了很久。
我们的小贝贝
回到问题,如何引导孩子理解死亡,我们是这样做的:
我们告诉孩子,在这样的时刻,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因为要给贝贝安乐,儿子的情绪一度非常激动,指责我们不够爱贝贝,要杀死它。我知道他不是真心这么认为,只是本能地对这件事感到愤怒,需要找一个发泄口。于是我问他:“你知道我们都很爱贝贝,对不对?”他看着我,脸上挂着泪珠,点点头。我拥抱着他,告诉他,越是困难的时刻,家人越要在一起相互支持,而不是彼此伤害。愤怒的话只会让你暂时宣泄,之后却会让你更难过。
我们还告诉孩子,有些时候,别人的需求比我们自己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看着贝贝难受的样子,儿子也很难过,可是他就是舍不得让贝贝走。一方面是心存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就是存粹的舍不得。我就和他讲了一个我看过的故事,叫做me before you. 里面的男主人公出了车祸,高位瘫痪,最后选择了安乐。他的父母和爱人虽然百般不舍,但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我告诉儿子,为了自己心里能好受一点,让贝贝忍受病痛,这是不公平的。儿子理智上接受了我的观点,但是毕竟还是小孩子,一天当中,反复多次。一会儿同意了,一会儿又痛哭流涕,怎么也不愿意让贝贝去“送死”。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贝贝是儿子的“弟弟“和伙伴,做安乐的决定,必须得到儿子的同意。
如果可能,要有一个正式的告别。一个没有机会说再见的分离,会更加的痛苦,留下永远的遗憾。去医院前,我们抱着贝贝去了它最喜欢的草地上的秋千。在医院和贝贝最后说再见的时候,儿子抱着它,失声痛哭。他看着贝贝的眼睛,和它约定一定一定要再回到我们家里。
告诉孩子,可以难过,可以哭。在这一天一夜,我们一家人哭红了眼睛。哭一会儿,再说说贝贝的一些故事,安慰自己,至少它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然后再忍不住相拥而泣。
再告诉孩子,要坚强。狗瘟是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只有20%的存活率。我们告诉他,眼泪不能白流。现在的医学没有办法治疗的疾病还有很多。我们的贝贝虽然走了,可是只要我们努力,将来一定有办法救活其他的贝贝。
最后我们告诉孩子,要心怀希望。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一条狗的使命》,讲的是一条狗狗轮回几次来到人间,最后又回到最初的主人身边的故事。我们和贝贝约定好了,半年之后,一定要把它再找回来。
道理和孩子讲了很多,但是自己心里还是太难过睡不着。打开手机,随手点进小花生,印入眼帘的居然是“怎样引导孩子去理解死亡“,莫非真的是老天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吗?
怎样理解死亡,也许不是看书可以解答的,真的是要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当你和孩子泪目相对,想要说服他同意安乐的时候;当你抱着心爱的狗狗告别它平时欢蹦乱跳的草地的时候;当你把狗狗小小的身体放在医院的桌子上,抚摸着它,呼唤着它,对它说真的对不起,没有照顾好你的时候;当你看到早上的阳光,本能地想,真是一个遛狗的好天气,却突然意识到,狗狗已经不在了的时候;大概只有一场真的离别,才会让你懂得。可是,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刚刚在网上搜小狗的图片,居然就弹出来这样一张,和贝贝几乎一模一样。也许这就是贝贝在天堂里的样子吧。贝贝,我们很想你,真的很想你……
中国人习惯闭口不谈死亡,总觉得这是不吉利的字眼,尤其是对孩子。我一直觉得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对于一些深刻的话题,比如衰老,死亡,残障等应该有所了解。有了了解,才会去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正确的看待生老病死,以及差异性。这样,心灵才会柔软且饱满,对待生命才会珍惜以及敬畏。而阅读与死亡有关的书籍,尤其是绘本,在图文并茂中感受不一样的情感,是理解死亡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我们也许开不了口去讲深刻的死亡,那就交给书吧。
今天看到这个话题,想到我一年多前记录的日志,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那个时候孩子四岁多了,对于这个话题我的原则是:在孩子幼儿期,不主动提起,遇到了就坦诚回答,同时借助绘本。
以下是当时的日记,很多爸妈们提到的《一片叶子落下来》真的很棒,不夸张的说,对于我这个从小恐惧死亡的成人来说,也从这本书里得到了“答案”,所以这个绘本不仅仅是适合给小朋友看,也适合大人看。
♧♧♧♧♧♧♧♧♧♧♧♧♧♧♧♧
晚上和孩子一起坐在他房间的地毯上看绘本《獾的礼物》,
其实这本书大概半年前从图书馆借来过,当时我考虑到现在去跟孩子涉及关于死亡的话题不太妥。主要是我还没准备好怎么跟孩子交这个话题,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知识准备上,都没有准备好。但是自这半年来他关于生死的问题越来越多,有时候让人啼笑皆非。比如他有一天我们在餐桌边吃饭,他突然问他奶奶“奶奶你什么时候死”,再有一次他问我“妈妈你会不会死””“人死了后都去了哪里”等等。既然孩子的小脑袋里已经对这个问题开始思考了,就不能一味的回避了。而且,我发现小朋友很敏锐也很执着,当他感觉到你糊弄他的问题或者说他没从你这里得到问题的答案,他会经常追问。然而,如何去和孩子说好这个话题,我实在没底。即使作为一个已经成年很久的大人来说,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是恐惧的。唯一能求助的就是一些优秀的绘本。我先从文风轻松的《一片叶子落下来》开始,
这本书读完,大人孩子都没有什么悲伤的情绪,作者以一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以及死亡并不代表毁灭消失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重生!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父母读给幼儿园阶段的并且他们也有关于生死问题的小朋友看,简单温暖,也有感动。
今天读完《獾的礼物》后,孩子突然抬头很急切的问我“妈妈,那獾最后去了哪里?”我根据书上说的告诉他,獾去了地下,一条长长的隧道里。他接着问“那他死了吗”,我告诉他,是死了。然后我就发现孩子眼睛里有泪水,接着他突然变得很伤心,倒在我怀里哭起来。他边哭边问“那你会死吗,死了后回去哪里”,我想了想,还是说是的。他哭的更厉害了。说实话那一刻我有点后悔,是不是回答的太残忍了。我又接着跟他说“不过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啦,宝贝是不是害怕爸爸妈妈不在,没有人疼爱你了?”,他满脸泪花,点点头,“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会一直疼你陪着你的,不用担心”。然后我赶紧换了另一本欢快的书带他看。一会后他情绪平复了,他爸爸又带他玩搞怪游戏,他又恢复成平时的活泼开朗的小模样。
我后来想,这个话题还是暂时搁置,继续延伸对于目前的年龄段的他来说并不合适,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在安全感建立期,有爸爸妈妈的爱和温暖陪伴对于他们是最重要!
和孩子接触到的与死亡有关的第一本绘本是《云端的哈利》,记得当时在给孩子读的时候,自己都哭了。这个故事不同于一般的“长辈”死亡,而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探讨了父母面对孩子离开之后如何活下去的生命命题。
后来电影院上演了《寻梦环游记》,非常适合一家子一起去看,是一部非常棒的迪士尼动画。影片不仅很有画面感,动画效果好,吸引孩子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影片很好地向孩子呈现出了生与死这样的话题。生者在亡灵节纪念死者,而死者也会用特有的方式回家探望生者。平日里很难和孩子解释的生与死问题,借助这部影片就可以进行一定的说明。通过观看影片,一方面孩子对生与死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的了解,另一方面,孩子也被渗透到活着的生命价值和缅怀死者的意义。所以《寻梦环游记》是一部特别有教育意义,值得一家人一起去观看的影片。
随后孩子又翻看了《寻梦环游记》的故事书,再次回味了故事中的生与死。缅怀死者,生息生命是每一个孩子应该接受的生命教育,也是父母应该传授给孩子的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