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了!35岁后, 他们为自己为孩子选择这条新出路… -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

2017
2023-9-5 22:28 转载 · 图片3


图片
▲ 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等。这些政策让更多父母看到了赴港读硕的机会。(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5063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转载自:南方周末 

刘雅茜表示,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硕士,“第一学历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没法接受孩子未来去上大专或者三本”。
 

 

“河南考生太多,我们确实卷不动。即便他最后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个非常普通的211,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种增长与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密切相关。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为期两年。

远离香港市中心的屯门青山湾海边,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隔海相望,一所只有两栋校园综合体的院校,正成为内地中年人求学的新目标。
 

这是一所正在谋求升格为大学的私立院校,qs世界大学排名中并没有它的一席之位。校园面积7300平方米——约等于香港八大院校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岭南大学的1/18。一位香港本地大学生类比,“用内地大学的等级体系来理解,它是一个能开出本科学历的大专”。

早在2019年8月,43岁的深圳妈妈刘雅茜,就向这所与内地城市同名的香港珠海学院投出了硕士申请。

该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有13个专业方向。刘雅茜报读的专业需修满30学分,且gpa不低于 2.0(满绩为4.0),即可毕业。

之所以赴港读这样一个被称为“水硕”的课程,原因很简单:为了帮女儿拿到香港身份,以便未来参加香港“高考”。刘雅茜戏称:“鸡娃不如鸡自己。”

香港共有15所高校面向内地招生,其中港大、港中文等8所院校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俗称“港八大”,qs排名与内地顶尖985高校相当。

而这批“鸡自己”的中年人,多半选择“港八大”之外的7所院校。例如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恒生大学、香港东华学院等。

“父母总想为孩子做点什么。从‘双减’前的校外补课,到高考移民,再到现在的赴港读硕,本质都是相同的。” 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卫华看来,赴港读硕的本质是教育内卷下的另辟蹊径。他曾著有《教育内卷化的实质及现象学的破解之道》一文。

#1 换个竞争池

和无数家长一样,刘雅茜迫切地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她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硕士,“第一学历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没法接受孩子未来去上大专或者三本”。

2019年,为陪伴念初三的女儿冲刺中考,刘雅茜从一家知名外企离职。

当年,深圳公办高中的录取率大约为44.5%,而刘雅茜的女儿当时的各科成绩“惨不忍睹、狗见摇头”,能否考上高中是个未知数。刘雅茜并没有放弃,不断向孩子唠叨,“要努力认真、不要粗心”。

想法的转变发生在某个凌晨。

当时距离中考仅有两个月。刘雅茜半夜起床,路过女儿房间时,里面的灯依然亮着,她悄悄推开房门,发现女儿还在伏案刷题。

“怎么还不睡?”

女儿没有回话,只是深深地叹口气。半晌后,她声音略带颤抖地问:“妈妈,万一我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刘雅茜安慰女儿:“即使你考不上重点高中,上个普通高中也可以。考不上普通高中,也可以学些感兴趣的技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上大学,办法多着呢。”

安慰过后,她还是很揪心,回到房间久久难以入睡。“如果孩子真的考不上高中,该怎么办?”她意识到,要找备用方案托底。她列出几条出路:艺考生、学技术、海外高中……

但这些她都不满意:选择艺考,将来就业堪忧;选择出国,女儿15岁要远赴海外。

最终的方案是,自己赴港读硕士,让女儿随迁,参加“香港高考”。

“香港高考”,指的是中学文凭考试(dse)。相对内地高考,其升学路径多元、压力小。

为孩子的教育准备这个b计划,意味着父母要先获取香港身份,子女才能随迁。香港身份分为香港居民身份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两种。内地人士可以通过香港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留学进修计划等方式获得香港居民身份。而后,在港7年且满足“以香港为常住地”的条件,才能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其中,赴港读硕依托于香港留学进修计划,即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安排,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8年5月19日推出。按照规定,只要在港接受合规的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一年后,就可获得一年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即iang签证。2022年10月颁布新政后,由一年放宽至两年。

也就是说,获得学校录取后,父母可以申请学生签证,入境后办理香港居民身份证。从学校毕业后,可以获得两年的iang签证,凭此可续签身份证。最后,再通过工作签证续签,满七年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方案可行之处在于,只要父母拿到香港居民身份,其18岁以下子女便可通过申请受养人签证完成随迁。

为此,去香港读“水硕”成为有条件的中年父母获取身份的最佳途径。刘雅茜与朋友创办过一家留学咨询公司,她更清楚这条实现路径。

想法萌生后,身边成功的案例让她逐渐坚定。2019年上半年,朋友的儿子通过dse考试考入香港科技大学——那个男生高二时数学只能考二十多分,但在dse考试中,数学物理都考到了5分(3分合格,7分满分)。这让她意识到,“这条路径真正可行”。

选定之后,是准备毕业证、成绩单、简历、推荐信等申请材料。材料递交后,学校通知于2020年3月进行英文面试。在刘雅茜看来,整个过程“难度不大”,这些学校大多仅对学士学历和英语水平有所要求。

2020年4月,刘雅茜被香港珠海学院录取。对她来说,在疫情期间求学反倒是一种幸运,这意味着不需在深港两地通关,只需要在家上网课。

不同于刘雅茜,周颜没“赶上”网课时代,短期内也没有对于孩子成绩的焦虑,但她仍旧未雨绸缪。

周颜今年38岁,家住杭州,女儿才6岁。她在一家留学机构工作,刚刚从香港硕士毕业。

对于周颜来说,情况并不紧迫。但她希望,孩子想要改变赛道时,具备跳入另一个“竞争池”的选择权。“有可能未来是学霸,能轻松考上清北复交,就不需要用这个身份了”。

图片

2023年4月,周颜参加匈牙利驻港领事在学校开展的讲座。(受访者 / 图)

#2 跨进门槛之后

2023年7月19日,dse考试放榜。刘雅茜的女儿正是其中一名考生。

但实际上,三年前,刘雅茜的女儿考上了深圳一所普通公办高中,尽管是在普通班,但刘雅茜终于松了口气,“再努力努力还是有机会上好大学的”。

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粉碎了她的期待。全年级九百名学生,孩子排到六七百名,刘雅茜甚至不敢看成绩单。

女儿小学初中时,她总是唠叨,学习要努力认真。到了高中她发现,“这些殚精竭虑的苦口婆心,全都变得苍白无力。孩子确实学不懂、学不会”。

不在重点高中、也不在重点班、成绩靠后……这些都让她意识到,需要改变赛道。b计划得以实施。

刘雅茜带女儿离开学校,参加深圳一家dse考试培训班。每天早上8点上课,晚上10点下课,第一年专攻英语,第二年刷题冲刺。

对于这些父母来说,自己读硕只是第一步。迈入门槛之后,让随迁的孩子通过dse考试获得高学历才是深层次目标。

相比内地高考,dse考试报考人数少、被重点高校录取率更高。根据香港教育局的数据,2023年dse报考人数为50823人,而香港八大每年提供15000个学士学位给本地学生。也就是说,2023年香港八大的报录比为3.4∶1,录取率大约为40%,远高于内地985、211高校的录取率。

刘雅茜还觉得,dse考试中“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相当于内地高一的水平”。而如果参加高考,按照女儿的成绩,“拼命三年,最后也只能上三本”。如今,她们的目标可以是香港前三所院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但刘雅茜女儿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3分的及格分,只能再复习一年。dse考试采取合并制度,成绩有2年有效期,考生在第一年成绩不理想的科目,可以选择重考,取两年内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容错度更高”。

去往香港后,周颜长租了学校附近的酒店标间。家人仍旧在杭州,孩子交给爸爸和奶奶。

周颜感觉,求学时的课程安排“还算轻松”。上课七个多月,其他时间都是假期。每周3天课,每门课一学期2个作业,分别是1500字小论文和小组作业,“毕竟不是什么名校,对你没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周颜的工作也能够在线上处理。

刘雅茜也觉得课程要求难度不大。“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即可,作业一般会给一个月时间,认真查资料就可以应对,期末考核都是论文或者开卷考试”。

2023年7月,周颜毕业后回到杭州。但“拿身份”的历程远未终止,“除了学生签证和毕业两年后的续签,后面四年就需要花精力维护”——要么多去香港,要么工作挂靠。

因此,周颜计划多带孩子去香港,参加夏令营、冬令营。“与香港的连结越多、对港的贡献越多,更能顺利拿到永居”。

40岁的河南妈妈李灿则决定索性举家迁往香港,她的儿子如今在郑州上小学五年级。赴港读硕作为她一系列行动的起点,背后是一场彻底的逃离。

“中国式父母,特别是80后,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杀出一条血路。”李灿说。

三个月前,李灿同样拿到香港珠海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计划先赴港给孩子找好学校。

核心还是在于对高考的担忧。“河南考生太多,我们确实卷不动。即便他最后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个非常普通的211,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图片

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放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视觉中国 / 图)

#3 把孩子留在中产阶层

什么样的父母会选择这条路?

据李灿观察,走这条路的家庭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有教育规划,也要有经济能力,“最起码中产以上”。周颜的朋友圈细细记录着6岁女儿的生活日常:带孩子去艺术馆、去科学馆、送孩子去学游泳、去香港迪士尼乐园。

刘雅茜同样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上小学前,她就带女儿学芭蕾、拉丁、游泳、画画、书法和钢琴。钢琴和画画两项,女儿都坚持了下来。

刘雅茜甚至为女儿做好了更长远的规划。2019年,她花费1500万元在深圳宝安中心区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根据中介提供的数据,宝安中心区2019年房价约为10万元/平方米。她的想法是,“如果孩子未来靠不上我,起码还能收租”。

这位母亲畅想,十年后,“女儿有房,有深户,有香港身份,有中上颜值,还有硕博父母”。

对于这些妈妈们来说,如何让孩子尽可能留在中产阶层,是为人父母的课题。

这条路上多是母亲。在赴港读水硕的帖子中,常常出现“全职妈妈”这样的字眼。除此之外,职场妈妈也会更多选择牺牲自己的工作。

人到中年赴港读硕,虽然仍是少数人的选择,但却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

负责留学咨询的周颜明显感觉到,这两年来咨询的家庭越来越多,总数近万。她表示,这可能与疫情有关,“前两年疫情,线上授课,能够节省因通关、租房等产生的人力财力支出,读港硕拿身份的渠道因此得到更多关注”。

究竟有多少中年父母赴港读硕士?

南方周末记者先后向香港珠海学院、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学校发邮件咨询招生情况,仅收到香港都会大学的回复,该校表示,“研究生课程在过去五年招生持续增长,当中包括35岁以上的人士”。

李灿在新东方工作,负责留学申请相关业务。2023年,身边和她一样从河南考到香港珠海学院的父母有十几人,再加上考到其他学校的,“数量不少”。

此外,周颜表示,公司每年成功拿到香港身份的家庭有近两百个,但2023年上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这类家庭关注的问题,也从“为什么香港身份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变成“我的家庭情况应该怎么做才能拿到身份”。

这种增长与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密切相关。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为期两年。

此外,施政报告还推出多项其他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放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

这几项人才引进政策为内地人打开政策窗口,也让更多父母看到了赴港读硕的机会。

王卫华表示,家长的这种做法便是在利用政策上的设置,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本等条件转化为孩子的升学优势。“香港推出众多人才引进政策,希望留住优秀人才,增加其竞争力。而内地高校对香港学生也有一些优惠和利好。”

但他预测,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公平,政策可能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应受访者要求,刘雅茜、周颜、李灿为化名)

欢迎评论
你对“换个赛道去香港”感兴趣么?


赞3
收藏11
5天前
👩

推荐阅读

日志
13岁
日志
13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7岁
日志
小花生小溪
20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