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多年,我领教过不少初中差生,有的是智力明显不够,有的是家庭关爱缺失,有的是过份溺爱所致,有的与思想偏激有关……真可谓“不幸家庭各个不同”。除去先天资质很低的差生,其他差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混吃等死”,“水火不侵”。不幸的是,这样的学生数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仅代表个人所见)。这些学生没有必要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极低,甚至连起码的学习方法都没有,何谈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说实话,天生爱学并能持续下去的学生真的少之又少。好多爱学的学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重复刷题、枯燥课业等现象一点点吞噬掉。近些年倡导的教育改革,核心内容就是把教学的主体从老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然而,老师“要学生学”依然是主流常态,学生自觉主动的“我要学”经常是镜花水月。
从心理学角度说,因为存在“需要”,才会有“动机”(我要学),才有要实现的“目标”。人的积极性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指引下产生的。“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内部源泉,“动机”是推动个体积极行动的直接原因,“目标”则是导致“需要”转化为动机的诱因。由此,要想实现学生的“我要学”,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有所“需求”,并确定明确适当的“目标”。
一、学生有哪些需要和目标?
根据最早的马斯洛五层需要理论,在满足了初级的生存需要之后,就开始追求中级需要,这包括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是通过具体的目标而实现的,比如收获友谊,赢得自尊,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取得一定的名誉或地位等。
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最容易缺失的需要就是爱和自尊,经常被家长或老师以长者的身份责难,缺乏平等和谐的交流,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要,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产生问题行为等的原因所在。
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得先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多关心爱护学生,增加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
近年来兴起的马斯洛七层理论,将之前的中级需求降格成基本需求,并在自尊需求之上,添加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整合为成长需求。
这样的改动,体现当下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大背景下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时代要求,符合科技迅猛发展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特征。
自我实现的需求,应该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中实现。学校和家庭,应该关注培养学生自我实现应具备的多种必要素质,最朴素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的是有血有肉、会独立思考、有真实情感的人,并不是参与社会大生产的合格零部件。
家长和老师通过十多年艰辛努力,把孩子成功送入名牌大学,家长颜面有光,老师教育成功。判断成败,唯分是论,这是升学教育的观点,它把赢得高考视为赢得人生。许多中学,也在极力追求更高的中、高考的升学率,家长也一再要求孩子成绩要名列前茅,让学生凭借更高的分数,考入理想学校。这些做法,似乎没啥错误,但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育人。我们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生是否具有做人的优秀品质以及积极态度,支撑其终生学习不断发展?
生活本来多姿多彩,但是为提高成绩,如果以失去想象力与创新力为代价,让学生习惯了黑白世界(缺乏审美眼光),即便是那些赢得考试的学生,将来未必能赢得人生,何况是一大批惨遭淘汰的陪跑者。
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幸福,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实现自我价值。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做人,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标,即便考上再好的名牌大学,其人生难免平庸或失败。
二、引起学生需求,诱发动机的因素
诱发动机的因素很多,很难整合,例如来自社会环境影响的外在诱因,源于个体自身的内在诱因,诱因与人的认知有关,也受人的情感支配。这就决定了积极性这种心理状态,包含了个体的注意状态、认知状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以及在行为方面的相应表现。明晓这些内容的目的,是找到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施力方面,即时髦的说法“抓手”,最终促成学生强大内驱力,实现学生的“我要学”。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在学习动机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内部动机则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小学生的知识丰富度,生活经历度都很匮乏,极容易被猎奇的事物所吸引,没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未形成长远学习的意识。这些不足,也是一种好处,说明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简单说来,就是将一些如荣誉、自尊、地位等外部动机,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
比如,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轻松收获他人的赞许和艳羡的目光。为保持或拥有这种荣耀,一些学生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利用激励机制,奖励和表扬那些成绩优秀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就是树立一些供大家学习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然而,利用外部动机引发的内驱力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也缺乏持久性,随着目标达到,内驱力会减弱或消失。功利化的应试教育通常以考试成绩为激励策略,受其影响,一些学生为了上大学而努力学习,一旦上了大学,却失去人生方向,就形成了象牙塔里大学生“空心病”的现象。
学校生活只是人生布局的过程,人生重要的赛场,应该在职业生活中。那些人生大赢家,无一不是把工作视为事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很早就有了职业规划,已经把与职业相关的荣誉、自尊、地位等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成为兴趣和志向,为其人生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人生如一局大棋,拓宽视野,在意识和价值观层面向更高阶段变化,这比考试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然而,要获得一流的教育资源,大家免不了在规则范围内你争我抢。学校的考试成绩,真如弱子,何时进行弃子,因人因事而异。选择放弃弱子,这需要卓越的智慧以及断臂的勇气。
三、创设各种条件,强化学习动机。
1、利用外部环境,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的形成,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正是民族危难时,一批批仁人志士,勇于承担民族复兴之伟大使命,从而树立了崇高理想,激励自己,发奋读书。这表明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理想,才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巧妙利用榜样的力量,是提高和强化学习动机的有效办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人的好学,引发“我要学”的诱因就是身边有可以去效法的榜样——“善”,更难一点的就是从他人的反面教材“不善”中,审视和检验自己的行为。榜样是通过比较得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在比较时要辩证看待,不能执迷一端,否则容易产生消极作用。
套用保护野生动物的广告语,“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提醒大家,榜样不能滥用,必须经过精心筛选。
选择了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家长可以和孩子提及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认识你自己”,与孩子交流理想人生——你希望自己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期望将来你成为怎样的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孩子传达一个理念:“你必须首先确定一个自己想干什么,然后才能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你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才能把自己造就成那样的有用之才”。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才会有源自内心的进取欲望,才有克服困难强大韧性。
我曾经听说同事的孩子高考成绩很一般,但经过努力,四年后竟然考取了公派留学生。同事感叹说他孩子寒假把自己关在家中,背单词突破英语关,掉了一层头发……
2、培养兴趣爱好,锤炼意志品质
兴趣也许是最好的老师,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动力,但这只是学习的起始动力,会随着兴趣的减弱而降低,缺乏持久性。
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愿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然而,许多孩子对很多方面都有兴趣,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以后的成功,原因很简单,他们并没有为这个兴趣而努力。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及兴趣下降,这是普遍现象。
学习如同“持久战”,只有坚持才能看到风雨后的彩虹。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明坚持的强大力量。坚持,不仅是一个人努力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最好品质的体现。
坚持的力量不容小觑,坚持就是蜕变的开始。行为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21天后,习惯成自然,坚持也就没有那么难了。我清楚的记得,在2017年的暑假,我逼着十岁孩子学习英语,从最基本的《牛津树》阅读开始,孩子刚开始的抵触,抹眼泪,到后来的习惯阅读英文,一路坚持到现在,孩子已经能够勉强阅读《哈利波特》第一册。在这个蜕变过程中,我深知以我的中学英语水平,不能手把手的教孩子,只能引导孩子如何学习英文,督促孩子坚持学习。只要你坚持下去,别人就会看到你的努力,你的勤奋,就会得到他人对你的尊重,你也能获得被人尊重的幸福,对坚持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我孩子还知道荀子对于坚持的一些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得益于他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节选的《劝学》。感谢她,用古人优秀的文化,滋养出我孩子的坚持。
与其强调学习兴趣,不如强调学习意志。不必过分夸大兴趣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意志、勤奋、习惯的力量。很多兴趣难以持久,唯有意志品质打造的钻石——坚持,才会常有奇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此理。
3、培养责任意识,自觉担当使命
在生活中,人总是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学习是学生的重要责任,一种对自己、家人、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以后的社会生活获得成就打下坚实基础。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学习的过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艰辛,想要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努力拼搏,忍耐坚持。所以,学习成绩在现实生活中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勤奋拼搏的精神,为实现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会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提升认识水平,煅造强大内心。在此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努力付出的责任感,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后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做积极的思想及心理准备,这才是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既不能单纯地向学生讲道理,也不能只靠一时的情境感染。真正要让学生自觉扛起自己的责任来,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教育学生认识责任,懂得责任不可推卸,鼓励学生,勇于担当。具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将责任转化为积极学习,达到“我要学”,才会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才会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4、丰富社会阅历,提高思想认识
许多家长通过高压、打骂等手段强迫孩子学习,这是“要他学”,有时也能见到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积极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这种效果只能是暂时的。
当孩子经历或听闻一些事,明白一些道理,就会有更多和自律,要求自己上进。就算没有父母或老师监管,少了来自师长的压力,孩子也会坚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随着生活阅历的提高,孩子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所增加,思想认识也将得到相应的提升。扩大阅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强阅读。读优秀书籍是提高认识、启迪智慧的有效办法。
为什么要读书?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读书是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发财致富的重要手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明证。现在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就是读书,读书在许多人眼里就等同于上学,上学能改变命运吗?大学扩招以来,一些家庭辛苦供养孩子读完大学,却面临找不到稳定工作的困境,还不如早早闯荡社会,打工挣钱。
家长如果持有这种认识狭隘的读书无用论,势必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成就未来,学习的内容绝对不限于学校课本中那些有限的知识,只有占有更广博的知识,才能实现知识改变命运。至于什么是知识,这是争论不休的命题,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是,拥有知识结构及数量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特有的人生,并影响其命运发展,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总之,丰富社会阅历,提高思想认识,就是不断提升对人生的看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围绕的最核心目标,就是树立正确“三观”。正三观的过程也是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思想端正,心智成熟,表明我们拥有正能量的动力源泉,这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这问题不容轻视,不能马虎。
5、呵护孩子自尊,避免心理偏差
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孩子成长的动力。适当的鼓励和认可孩子,少去责难,多加关爱,保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更多的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感,让孩子拥有心理健康。
有些家长在关爱孩子方面的确付出很多做,但是经常忽视孩子的内心成长。许多年前,一位家长骂孩子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家长被请了来,家长得知孩子的表现,就责骂孩子:“我和你妈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每天早上吃一块钱的面包,我和你妈啃五毛钱的馒头!”可怜天下父母心,方法不当居然培养出不懂感恩的狼孩。
我侄女上初中时,她曾经拿着数学练习题问我。我一看那道题很简单,就随口说了句“你真笨”,正准备给她讲题,不料她却一把夺走练习题,气冲冲的走了。从此她再也没有问过我数学题,高考数学只是蒙对了几道选择题。
如果要达到融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平等,相互尊重,掌握孩子的精神需求,呵护孩子的自尊。孔夫子很睿智,主张做人“不食嗟来之食”,可见维护他人自尊的重要性。
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限制了内驱力的发挥。比如说骄傲、自卑、畏惧、焦虑、逆反、虚荣、厌学等心理偏差,尽管只是心理偏差,构不成心理疾病,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但终究是不健康的心理,如果置之不理,日积月累,就会使孩子失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里我只是简单提及,不再展开说明。
许多小学生,的确聪明伶俐,但成绩总是考不好,有破罐破摔的趋势。造成此局面的具体原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性,即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被认可,找不到成功的喜悦,失去了应有的自尊,从而自我放弃。这些孩子上到初中,就是我所面对的差生,很难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