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理工娃,从小对科普痴迷,对历史人文无感。为了“勾引”他对人类世界的兴趣,真是操碎了心。
经过三年的努力,总算有所好转,在历史方面完成了初步的启蒙。简单总结一下。
我是理工科,上大学之前对历史的理解仅限于背诵课文,各种时间、地点、事件、意义背的很熟,考分也很高,但其实什么也没有get到。可能是因为,那个阶段缺少人生阅历,也没有外力引导,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分析上,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感觉。
到了研究生阶段,突然觉得对人类世界很好奇,开始泡在图书馆广泛阅读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突然发现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发现不能用理工科的思维去理解人类世界,人类世界自有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今的悲喜总是相通。
工作以后发现,这些“杂学”很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理解这个社会运作的模式、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想得深、看得远,才更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知进退、善取舍、守本心。
孩子4-6岁时,表现出明显的理工科特质,凡事讲“理”,不讲感情,更不会换位思考。这种理工科的特质,比我小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觉得需要潜移默化给他慢慢渗透一些历史和人文的观点,读历史让他更有深度,读人文让他更有温度,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理解他人、认识自己,更好地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年级入学,孩子中文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了,但只肯读科普,不愿意读故事、散文等内容。从孩子的理性思维出发,决定先从历史开始启蒙,后续古诗文、名著(主要是小说)逐步跟上,形成中文阅读的三条主线。
按照网上推荐,买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少年读史记》《希利尔儿童世界历史》,书都很好,奈何孩子不喜欢,一点儿不愿意翻。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全14册)11478人有 · 评价5812 · 书评39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3884人有 · 评价1056 · 书评73
放在家里落灰的几套书
多方尝试之后,只能先从孩子能接受的《凯叔讲历史》开始听(只是听不是看书)。
每天放学后听2-3个故事,出去爬山旅游的路上也哄着劝着听。晚上睡觉前亲子聊天,针对历史故事做一些讨论。从历史故事出发,探讨国家组织、军事策略、社会治理、民族政策等等。
比如:中国跟欧洲大小差不多,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国家,而欧洲分那么多国家?这两千年来,中国主要的敌人来自哪个方向,为什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车同轨书同文?现代改用简体字,有什么好处,可能带来什么问题?中国为什么重农抑商,有什么好处,可能有什么问题?
在这些讨论中,孩子可能感受到了历史的“逻辑”,明白读历史不是让他记住这些人和事,而是让他分析,从中引发思考,这种理工科的思维方式是他能接受和理解的。整体听了2遍,孩子对历史轮廓建立了基本概念。
同步,娃爸给孩子讲《希利尔儿童世界历史》(孩子还是只听不肯看),做了简单的世界史启蒙。
《凯叔讲历史》完整听了2遍之后,孩子对历史稍微不那么排斥了。进入阅读阶段。
又把之前买的几套书拿出来,孩子说字太少、信息量太小,没意思。
所以给孩子推荐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选这本书作为孩子历史启蒙的第一本书,因为这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本通史。语言轻松愉快、通俗流畅,用词并不晦涩,视角穿越时空,表达的历史观点很有启发性。与科班的历史课本和大家的严肃著作相比,严谨性并不逊色,读起来却深入浅出很多。果然,这次孩子不排斥了,仔细读了2遍。
趁热打铁,接着阅读第一本世界史《全球通史》。
然后给孩子推了《人类简史》三部曲。几十万年人类进化史的宏大视角,让孩子读得非常过瘾。又读了2遍。
在阅读的过程中,坚持“卧谈会”的形式讨论分享。比如,物种进化,是不是越大越强壮越占优势?人类凭借什么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为什么人类出生后需要父母扶养好久才能独立生活,可是猫狗却不需要?从进化的角度,人类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同时,听《凯叔讲三国演义》,从宏观的历史向断代史转变,从纯历史向文学作品转变。逐步从宏观向微观铺垫。
给孩子推的第一部断代史是《明朝那些事》,推荐的原因还是通俗易懂。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入门比较容易。
第二套断代史是《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四年级刚刚从前汉开始看,一大套,估计要读很久。
从历史的角度,这是用演义这种形式写的正史,严谨性值得信任,情节性又比较好,比纯历史更引人入胜。(孩子读《史记》(节选)的时候,发现《前汉》很多文字与《史记》一模一样,也就说明写《前汉》的时候主要取材于《史记》)
从文字的角度,这本书是民国时候写的,早期的白话文,与四大名著的用词有接近之处。读完这一套,预计对清末小说的阅读会有很大帮助。
暑假还读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算是世界史里的国别史吧。后续还囤了《丝绸之路大历史》等等,可以继续推。
读历史的过程中,穿插着一些历史散文、历史评论和社会学读本,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和讨论。
刚开始读了《文明之光》《文化苦旅》
稍微深一点,接着读《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大历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了古诗文和名著这两条阅读的主线。
比如,二年级读了《明朝那些事》、四年级读《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那么三年级干什么去了呢?三年级去背古诗了。
一年级、二年级推了好几次古诗,都不成功。三年级终于有点入门了,愿意背。所以每天背2首,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初中生必背古诗文》《高中生必背古诗文》《诗风词韵》里面的诗几乎都背了一遍(当然背完了还是会忘),但飞花令已经可以胜我了。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 80首7944人有 · 评价5425 · 书评36
古文,先后读了《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文言文启蒙读本》,这两本读完了。《古文华章》读了一些。四年级开始读《古文观止》,每天自己读一篇。都只是读,没有背诵。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上下)8109人有 · 评价4206 · 书评69
名著读得还比较少。学校推荐的《木偶奇遇记》这些,都不喜欢。截止目前,只读了《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寂静的春天》《欧也妮葛朗台》,《红楼梦》看了前几章。家里还囤了《狼图腾》《儒林外史》《巴黎圣母院》等等,后续再慢慢推。
读了这些书、背了这些诗,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会引导他尝试做一些输出。
比如,每次写作文,第一件事是“立意”。不论写人写景还是写事,都可以引用诗句,可以引用历史故事,写出人生感悟。
比如,三年级作文写景。理工娃对生活观察得少,有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就让他先背几首相关的诗,从里面提取一些典型的意象,然后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通常很有意境。
书读多了,偶尔也会有令人惊喜的输出。比如,三年级想象力的那篇作文,他写的开头是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都畅想过让时间倒流。如果时间真的倒流,会怎么样呢?
写熊猫,他会说:他们就像一群生活在山林中的隐士,总是清闲自在。
写蝴蝶兰,他会说:它一醒来,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有着对天空的向往。
当然,现在这样的输出还不太多,只是偶尔灵光一现,后续还需要继续积累、慢慢消化以后才能厚积薄发。
1.补差vs培优,我们选择先补差。
对于一个天生的理工娃,1-3年级我们都尽最大努力帮他补短板。这个短板不仅仅指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短板,更重要的是,补齐他天生思维方式里的短板,希望他文理均衡,以后可以均衡摄入各学科的营养。
因为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都很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么小的年纪,我不希望他任由本性走一个极端,所以努力帮他把人文方面的短板补上来。
2.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无优劣,兴趣为王。
现在知识爆炸,好书很多,学习的资源更多。选什么,关键还是看孩子的兴趣。不断观察他,了解他,就总能适时推送他喜欢的素材。就像适时给他递了一根藤,他自己就会顺着藤爬上一个台阶。接着再递给他一根,他又会上一个台阶。刚开始不接受读,那就听;开始阅读以后,不喜欢儿童题材的书,那就读稍微成熟一点的书,都没关系,都是很经典的书,开卷有益。
3.陪伴和引导很重要。
我们每晚有一小时的“卧谈会”。刚开始读历史的时候,我就故意聊历史,古今中外信马由缰;刚开始背古诗的时候,我就故意引他玩飞花令,从他必败到我必败,也就是不到半年而已;刚开始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就讲十二钗的判词,讲脂砚斋讲千红一窟。这些聊天,跟他读的书相互印证,有些算预习、有些算复习,有些可能观点不同,可以争辩。不知不觉,他就进了这道门、上了这条路,越走越有意思。
4.中英文阅读有别
孩子喜欢科普,所以英文阅读是以科普为主。英文实现自由阅读之后,科普大多都是读英文的了,中文科普反而读得少了。
但中文阅读没有完全按孩子的兴趣来,这几年干预引导的痕迹很明显。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历史类的书还是以中文为主。而且这两年推给孩子的历史类的书,基本都是我自己读过,很喜欢很认可的书。打算等孩子三观逐渐稳定、有了思辨能力之后,再读英文版的历史书。
现在四年级了,感觉对历史已经逐步入门,经常随手拿起一本历史、历史评论,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最近读《古文观止》,对历史评论特别有兴趣,挑着《过秦论》《贾谊论》《晁错论》这类评论性文章仔细读,正方反方的观点都看,初步有了思辨的意识。
不过,对散文还不入门,对华美的骈文也不感兴趣。这可能是距离理工科思维最远的文学领域吧。后续再想办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