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对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跟线上线下近万名家长的接触中我所观察到的各种纠结焦虑,患得患失,也体现在家长择校时完全不知该问哪些问题上。
其实,参观日的家长提的问题有没有水平,有没有问到点子上,有没有问到“甜点”或“痛点”上,都是家长和学校相互选择的一个很关键的工具。所以我决定暂时放下培德校长的身份,和大家谈谈“择校时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如不问”。
你最可能经常问到的
第一,能从网站和宣传资料上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要问,那纯粹是浪费校长时间。第二,问出来会让人觉得你不够档次的问题不要问,校长是不会跟你谈钱的事的。第三,那些和学校价值观完全不符的问题,一问出来,校长就知道你们不是同路人。
还有一个很要紧的原则: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家长个人的诉求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全体学生真正的需要, 不要试图让学校因为你的需要而改变。我非常欢迎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建设,甚至帮助学校看到一些我们所不能看见。但归根结底,有关教学、课程以及老师的问题,我觉得学校的主导权和不受干预的独立性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不然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会被一群或是一大群家长绑架,而最后偏离初衷。
你最应该了解的
我觉得一个学校最核心的东西是mission statement,中文可以翻译成办学宗旨。这不是个虚的东西,它决定了这个学校以什么样的理念去治校,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施教育,旨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决定了这个学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聚集了怎样的一群人。它需要细细推敲,常常反思,时时拷问,甚至可能因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如此重要的一件事却在很多学校被忽略,网站上一个也许从来都未被点开的栏目,点开了也只是贴着一些可能是抄来的,唱唱口号的东西。
在美国做校长的时候我每年都要参加一个年会,叫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dependentschools “国家独立学校联盟”。美国大概有10%的学校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从属性上讲是私有的,但从性质上讲是独立的。我觉得独立这个词非常关键,只有一个学校敢于探索,并勇于坚持他认为是最对的教学方法,那他才可能有特色和有生命力。在一次大会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振聋发聩:一所独立的学校要能坚持下来,必须要敢于独立于三件事情:一是独立于社会正确或不正确的普世价值观;二是独立于国家英明或不英明的教育政策; 三是敢于独立于家长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诉求。是否能做到这三点决定了一个独立学校最终能走多远。
校训跟办学宗旨性质相似,内容相关,但它可能会更朗朗上口,会更精炼,会更容易让人记住,所以也同样重要。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你母校的校训是什么,或者你孩子在读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如果它已不再被提及,不再被遵从,那都是件危险的事情。就拿我的母校来说,北大的校训到底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也真的不知道。但正因为现在不再被经常提及,所以北大已不再是我们当年的那个校园,更不是100多年的那个圣殿。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民办教育遍地开花,各色的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这是个好事情,至少能给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家长们可以有勇气有条件从他们不认可不喜欢的教育里走出来。中国也必定会经历下一个时期,好的会留下来,不好的会被淘汰。创办人的办学初心,他的个人品格,对回报的诉求对学校的存亡产生绝对性的影响。
再说的直白点,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很多资本把教育当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这可能是一种幸运,也可能是一种悲哀。因为如果办学的动机是盯上了家长越来越鼓的钱包,那就不好了。我现在每个月都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们要不要融资,要不要开分校,想不想上市。我吓走过不少投资人,因为教育和别的产业不一样,教育确实需要资本的介入来启动他的发生和成长。但是教育也要敢于有一个不受资本捆绑和干预的底线。
投资人和校长的关系很微妙,他们的分工应该很明确。在国外的学校一般都是有一个董事会,由一群跟学校没有太多利益瓜葛,但有一定理财或法律等专长的人来保证学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董事会去寻找并任命一个德才兼备的校长。而校长作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运营总监,全权聘用他觉得值得聘用的人,花他觉得应该花的钱。
为什么我要在九游app官方正版下载首页提到食堂?学校不光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孩子生活的地方。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健康问题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学校每日餐点的品质是一个学校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反映。餐饮管理不光是饭菜是否可口、营养、安全的问题,还有整个食堂的采买、运营、盈利模式也是很关键的,几乎每个学校的食堂管理都是不同程度的腐败、低效和浪费的问题。学校根本上是一个提供教育产品的地方,像校餐、校车、校服这样配套服务其实最好是承包给更专业的人去做。
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光得是一个有效率的经理人,他更重要的岗位是学术带头人 。他的成长背景、学历学识、乃至求学办学的经历决定了他跟这个学校的缘分有多深,能陪伴学校走多远。现在不论只收外国护照的,还是民营的本土国际学校,99%的一把手都是外国人。我这几年跟外国校长们交往中看到的是普遍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这些从海外高薪聘来的校长可能在他的国家做的很棒,但他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异国生活的经验、是不是足以去管理一所外国的学校?他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放下他的年纪、地位和之前的经验或包袱和趾高气昂的态度。他是否愿意去学习,去迎合,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中国孩子的诉求、困难、学习上的障碍?愿意去和当地的教育者去共同面对挑战?
这件事情是个遗憾,也是一个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心态。但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双语能力和国际教育经验的中国学者、专家来做中国国际学校的校长,这是必然趋势,在企业界已经实现了,教育界也不会太晚。
你更应该关心的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家长应该把更多的视角放在学生身上。家长在看课表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上课的时间上,喜欢去数每周有多少节语文课,多少节数学课。其实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学校,小学六年的课程大纲不会差别太大,无非是那些知识。该学的东西终归都会学到,三年级不会的五年级他自然就会了。但是如果一切向成绩看齐,那么一些更关键的东西可能会被忽略。所以我更建议大家去数一数孩子们每天到底有多少课外时间,户外时间,有多少时间在长脑子,有多少时间在长身体。这里我说的“走出校门”,不光是说走出那个physical的门,而是说他们有没有机会脱离课本,走出教室,离开学校,摆脱老师们一板一眼的传授,从生活中,从社会里学到些可能更重要的东西。
作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家长们都有各自的解读,所以可以先问问自己,你觉得每天做多少作业是合理的,然后再听听学校怎么说。如果你们是吻合的,那我觉得是一个好的迹象,如果差别很大,无论是太多还是太少,我都建议你转身就走。因为学校的作业政策不会因为你的需求而改变。
孩子们的识字率,他们的文学修养,还有最后他们能使用英语或中文去沟通、去表达、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往往不是取决于学校用的课本,而取决于孩子有多少时间花在阅读上,而且绝不是教材和教辅书,而是读他们自己想读的东西,可能跟考试无关的闲书、杂书,那些“没用“的书的机会。学校有没有提供足够的书,足够的阅读空间,足够的阅读时间至关重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和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有着本质的差别,每节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光取决于学校的师生比例的设置。当然学生越多,每个人得到的机会肯定越少,但老师有没有愿意让学生去多说话其实更关键。在课堂上用讨论和演讲代替记笔记和聆听,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分发者而化身一个学习的facilitator辅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能不能得以实现也是衡量一个新时代的学校的标准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无论年纪大小。学生每天都应该有一段时间是由他自己支配的,学校如果把孩子的时间都填的死满,孩子们被动的游走在各个教室和科目之间,没有机会去想一想他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在学习中做哪些决定,将来一旦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指导、家长的敦促,就瞬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
你可能不知道的
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绝对不是它的硬件设施,而是它的教学团队。老师在这个学校到底有没有得到尊重和赏识,有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对他们工作的效率和持续的热情和激情是非常关键的。现在是一个人才争夺白热化的时代,学校在老师身上的投资直接反映它的价值观。当然,我觉得教育岗位不是一个简单的用金钱来衡量的职业。真心投身教育的人,他所期待的回报一定不完全是物质的。要吸引来优秀的老师,一定不是光靠高薪,要留住优秀的老师,需要为老师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成长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在教师聘用标准上,一个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和优先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学历重要还是毕业院校的名声更重要?专业素养重要还是学习力更重要?一纸文凭重要还是老师的生命体验更重要?师德师品重要还是教学能力更重要?无论校长在面试时怎么问问题,但有两样事情我觉得是底线:第一,对孩子无条件、无差别心的爱和包容,第二,与生俱来的对教育的激情和使命感。
老师的工作时间除了在课堂上与孩子面对面的接触,还有一些是隐性的,如批改作业和备课的时间,所以看老师的工作量不能只看他教课的时长。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些隐性的事情,他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在下班后做这样的事情,最终是考验老师的人品,教书就是个良心活,没有底的。学校做人事编制,给老师排班的时候,有没有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眷顾是学校的一种态度。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老师们是从哪所名校毕业的,从哪所名校挖来的,他们面对当今的教学岗位都是有挑战的。学习的方式在变,学习的工具在变,学生们更在变,老师们不变,就会被历史淘汰。一个学校愿意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让老师们参加岗位上的培训,去给足老师自我提高的时间,给老师跟同事交流碰撞、跨岗位、跨学科、跨校区的去集体备课,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是真心的办教育还是说只是请来老师把课表填满,这是有本质的差别的。
老师的培训有很多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是公立学校的模式,每年拨多少经费送老师出去上课,听讲座。但我觉得现在的老师最缺的可能还并不是这些职业上的培训。老师本身的审美标准、人文素养、甚至穿着品味同样重要。毕竟教学是件以心传心的事情,老师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我经常提醒老师们,不要把自己当成某一个学科、某一个年级的老师,他们应该承担起一个孩子的导师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我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打破自己的局限,去挑战一些他们的教学专长以外的东西。
你最应该知道的
在私立学校,尤其是国际学校里,家长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和学校的关系非常重要,非常敏感。是敌对关系?还是战友关系?是消费者和客服经理之间的关系,还是同路人、共建者的关系?一个学校的校风,不是校长决定的,而是家长决定的。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家长护持的。而孩子们很多在校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最明显的反映。一个在家里对阿姨不尊重的妈妈,孩子一定不会懂得尊重别人。
家长的声音能不能被学校听到,对于学校的长远规划和日常运营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不建议家长们只会用食指说话,用指责的态度,用挑剔的口吻去质疑、挑战学校。家长们应该伸出整个手掌,抄起拖把苕帚,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孩子们的教学活动里去,孩子们如果看到爸爸妈妈都在为学校做事,他们会很开心,对学校的看法,对老师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都会改变。
家长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价值观,说到底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事情。如果一个学校的大部分家长是爱攀比的,那些本来很淡定的,很清醒的家长也迟早会受影响。但反过来,如果这个学校大部分的家长是不焦虑的,他们对教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那他们就会彼此鼓励,彼此安慰,甚至彼此帮助,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共享共学的状态,那就是这个学校的最大的福气。我鼓励家长们对自己好一点,自己活的潇洒一点,家长们之间不要只聊该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家长们聚在一起也应该做一点大人们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报个亲子班跟孩子一起学古琴。
参观时你最该留意的
家长们也不要过度依赖于在问答环节找到一切线索。很多事情,你们该睁开自己的慧眼,得出自己的判断。参观的时候,学校一定会把他最得意的地方展现给大家,这是人之常情,但它一定是片面的,是过誉的。但其实有一些细节,你完全可以用眼睛,用耳朵,用手,甚至用鼻子就能感受到,反倒会更直观的客观的帮助你做出你的决定。
但孩子是不会撒谎的。 看孩子的表情就会告诉你,他们是倦怠,还是兴奋,是喜悦还是沮丧,是不是enjoy their lives in the school。你们还可以看他们悬挂在教室墙上的作品。如果有的话,这是怎样的一种呈现?我不是让你们去看他们的绘画的笔法和技巧,而是看他们是不是展现出了孩子这个年纪该有的天真,本真,那些还没有被这个世界污染的东西。
我在美国做校长的时候,曾接待过一个上海名校的校长。参观完她非常好心的把我拉到一边,无比真诚的提醒我说,“你们墙上贴的孩子的那个作品好像有错别字哦。”我当时就笑笑“因为他才一年级呀!一定会有错别字啊!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啊?”我最怕读的作文就是被老师批改后的,被家长辅导过的作文,虽然很通顺,但一点都不真实,我只想通过孩子们稚嫩而质朴的语言里听到他们天真而真实的想法。这些东西,比所谓的无差别、无差错重要的多,珍贵的多。
除了看学生间的互动,看他们是否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也要看老师和孩子们间的互动。不光是他们谈话时的措辞,他们的肢体语言,他们是不是蹲下来跟孩子去对话?他们有没有抱着孩子说话?还是把孩子逼在墙角训斥?我相信在国际学校里面,你们会看到跟体制内学校是不一样的,少了训斥、少了罚站、少了当众批评。
我有一些公立学校的校长朋友,他们告诉我最近几年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其实挺多,有时候钱花不完,于是三年两年就换一批全新的课桌椅,我觉得其实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家具,和校训一样,应该是可以流传的东西,是不是百年以后,还会在这里?所以,家具的品质,它的美感,它的质地,它是不是可以伴随孩子一起长大?校友们多年后回来,还能不能找到他当年坐过的椅子?这是细节,更是一种态度。
还有一个关键参考感官就是嗅觉。厕所是一个你不可忽略的一个地方。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们,小孩子的尿,其实是蛮臭的。很多学校把它当成一种常态:“对啊,就这样啊,没办法的,这么多小孩子!” 但我觉得还是细节决定一切,如果一个学校愿意花心思,把厕所这样微不足道的角落,弄到没有味道,那他在别的事情上一样会用同样的细心细致和温度去做,这可能是打扫孩子的心灵,同时也是打扫我们自己的心灵。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学校,设备相当的奢华。我当时还蛮得意的,经常带着家长参观,带着领导参观我们奥林匹克尺寸的游泳池,恒温的,还是臭氧消毒的。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惊觉:哎?我参观了不下二十多次,但每次都是空的,里面都没有小孩子。孩子们的体育课早就被改成了自习,别说游泳,连出来透气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怕孩子在操场上玩受伤,被家长告。所以,比起体育设施是不是高大上,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是否有机会去用它!
择校其实跟买房一样,看过10所之后,你最后一定会看花眼。所以相信你的直觉吧,相信你看这个学校时的第一印象,他是不是给你美的感觉?是不是给你暖的感觉?是不是给你一种信心,我的孩子在这里长大,他会变的优雅,变得文质彬彬,变得有情趣,变得爱学习,变得热爱生活,善于沟通,敏于思考。你可以拿一张纸,不要多,只用三个形容词形容每一所你看过的学校,最后把校名遮起来,只看那一列形容词,最接近你的价值观的,就是它了。
你最该问自己的
问了学校那么多,但是我再想提醒大家,一年365天,开学的时间,国际学校是177~193天之间,半年。一天24个小时,学生早上来,晚上走,在学校时间也就是8个小时,三分之一。所以学校只承担了六分之一的教育任务,真正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不是学校,而是家长自己。请你们勇敢的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勇敢的问自己一些问题,不要把自己当成教学的消费者和旁观者,做家长该做的事情。所以这张ppt告诉你们一些该问的问题,你们该做的功课。
我的同事,道禾学校的副执行长小风老师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他说“乖的孩子伤最深,因为他身边住着一个最爱他的陌生人”。不知道你们是否听懂,我品味了很久,家长往往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不自查。我一直很遗憾我救不了太多学生,所以我希望我能够通过家长来帮助孩子。为家长提供一点思考的空间,让你们成为更淡定而不焦虑的家长,有更未来导向和人性化的教养理念。
有可能的话,也请尽量不要依赖于学校的校车接送,我希望家长能够挤出这个育儿的时间,我说的不是生育而是养育的“育”,去多陪陪他们,去听听他们说话,去真正的关注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他们的未来不该由你来全盘设计和操纵,要参与不要干预,这里面有微妙的区别。
但既然有学校这样的一个产物,它定有它独特的功能。易子而教的意思就是说,有些事情可能确实是亲爹亲妈无法实现的。那你就回去想想学校到底能够帮你做些什么?然后再看看这个学校,它的设置,它的理念,是否能够帮你实现这样的一种诉求。
那最后还是在强调读书的功能和意义。问问你自己,问问你的全家,要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不是说家长在一边翘着二郎腿刷着微信,一边给孩子说:“儿子你好好读书啊!不好好读书将来扫大街。”
你最该问孩子的
我最爱的阿拉伯诗人纪伯伦说:孩子是搭在父母弓上的箭。他有一天注定会离开你,尽早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主人,让你的存在成为他坚强的依托,但不是他随时的依赖。更多的给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给孩子一些让你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机会,我觉得比什么都重要,比之前的ppt内容更重要。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做的话,请你花一点时间去问问你的宝贝一下这些问题,我觉得你可能会得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能会帮助你做出一个更明智而善意的决定。
最近看到一则微信做的一个调查,她们就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活着是为了什么?一些家长可能会觉得我们疯了!我的孩子才三岁,你要问他一个我自己还没有想明白的问题!然而,就是这个问题的可贵之处。不管是几岁的孩子,只要他会说话,你就问问看,他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甚至给出你择校的标准。
还是那句话,不要依赖专家学者告诉你所有的答案,要想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家长,我觉得更多的思考来自于你自己,更多的答案也来自于你。
来源:钱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