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琰 畅销书作者;国家科学育儿示范区策划人之一
【代表作】《生活是最好的教养》 《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该怎么做》
【正文】
孩子能够流利的阅读不仅仅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会反馈在各种学习成果的展示上。一般情况下,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就能初步的看出端倪。
阅读流利性强和弱的孩子在学习状态、成果上会有明显的差距和不同。 对一些阅读流利性不强的孩子来说,一些学习能力就因为无法流利的阅读而被无情的“扼杀”。
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已经开始逐渐的进阶到“读—理解—指导学习”这个模式上,他们阅读的速度越快,准确性越高,他们对阅读的理解的认识就会越强。
在很多场合,我一直建议家长从关注孩子阅读的流利性开始,逐渐提升到有一定深度的阅读理解中,很多家长都会有一些共鸣,但是我也听到过很多批评的声音,认为干预孩子的阅读是“不道德”的。
在干预我自己孩子的阅读过程中,虽然流利的阅读不是全部,但是我会把流利作为一个优先事项,坚持很多年之后,孩子是有收获的。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理解的能力,一些通用的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起点不一样,但是对于提高孩子阅读的流利性而言,只要家长能够坚持,就一定能实现阶段性的目标。
第一步:让孩子大声流利的朗读,开口的越多,流利性越好
还记得我们上学时候的语文/英语的课堂上,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老师总是会请一两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吗?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数学课上,老师会读题目让孩子来完成解答,但是一旦进入二年级及以上阶段,老师就会放手让孩子主动来完成,阅读流利性差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就会显得有些“吃亏”。
当孩子读的越多,他们在开口的过程中,其实大脑也一起在参与阅读这项活动,很多学乐器孩子的家长一定“深有感受”,音乐老师会要求孩子“手、耳、口、脑、眼”并用,来帮助提高他们的系统协调性。不仅仅是学乐器,阅读也是如此,有不少孩子不太爱开口,怎么做才能激活他们开口呢?
1,家长给孩子做出明确的示范,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朗读给孩子听。
这一点,从孩子一两岁开始,我已经坚持了近10年,在孩子已经四年级的今天,每天晚上有空我还会大声朗读给孩子听,只不过朗读的内容从最初的绘本到现在孩子感兴趣的砖头书。
2,帮孩子建立类似“荔枝”“喜马拉雅”这样的app的账号,每个寒暑假,我都会要求孩子每天读一本英文科普文章,读完之后能够自己录音流利的上传到这些平台,我回家后不检查孩子给我的朗读,就检查孩子app端的录音。
实际上,孩子为了获得最好的录音效果,在私底下要读很多遍,才能够流利。
对于我而言,她读很多遍,目的已经达到。对孩子而言,当他们在app端上传录音之后,还获得了很多的赞,他们就会收获各种各样的成就感,动力也会更为充足。
为了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点赞,我还在同学和朋友群内把任务下发,当孩子看到每天朗读点赞数时,激动和主动性“强到爆棚”。
3,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享受和父母一起读的过程,你一段我一段的阅读,孩子也不会排斥。
第二步:选好合适的阅读载体,诗歌是不错的选择
当家长和孩子使用第一步的行动策略时,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使用诗歌作为训练材料,哪些诗歌适合呢?你在某当,某东等购物平台上,只要搜索儿童诗歌这个关键词,就会有很多畅销的诗歌。
当孩子进入三四年级之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普希金的诗歌、《笠翁对韵》《古诗十九首》《诗经》……这一系列的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读。
和很多孩子 家长一起做过试验,孩子基本不排斥家长和他们一起把各种类型的诗歌作为朗读材料。
在和我自己孩子的朗读训练中,孩子会把自己喜欢的诗歌在一个本子上摘抄下来,我会鼓励孩子把自己喜欢的诗歌大声的读给我听……
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训练中,孩子的流利性逐渐的得到了训练,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又岂止是流利性的训练呢?
第三步:阅读任务卡设置,让孩子当家作主
这几天,大家都特别流行各种学习打卡,在流利性的训练上,如果家长也能引入打卡计划,就会变的轻松有趣很多。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态,设置什么样的阅读任务卡,我一般比较建议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比如我家女儿就特别喜欢设置漫画式的阅读打卡。
比如:暑假2个月期间,我们计划好每天读一篇英文的科普文章,并录音上传到某app平台,孩子自己做了规划卡,并要求如果每天阅读任务达标,我就给她画一组小漫画和吃一根小雪糕表示奖励。如果一个月都达标,就请她吃一次kfc表示奖励,一个暑假的任务都达标,就带她回老家玩一趟。
这有什么不能答应的呢?所以,2年级到3年级暑假的每一天,我都在网上学习各种小漫画,画各种卡通小人物,来完成孩子设定的打卡计划中的一部分内容。
你完成你的大声朗读任务,我完成我该做的事情,这样很容易达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孩子在这样的坚持中,一定能够获得一系列的进步。
第四步:四次阅读法,从默读到流利朗读
四次阅读法这个词是我自己造出来的,是否适用所有的孩子不一定,但是在我家女儿身上还蛮管用,当然老祖先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阅读材料,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理解/流利性也就越强。
四遍阅读法是如何操作的呢?我一般情况下和孩子坚持的朗读录音计划是用在英文科普文章的阅读上,英文的故事、中文的各种书,我已经不再干预。
第一遍: 孩子的默读,在读的同时把不理解的单词、词义用笔标注出来。读完之后自己查有道字典理解清楚每个单词,为流利性做好铺垫。
第二遍: 第一次的朗读,如果有时间,我会在黑板上标注出朗读的错误点(发音错误、打磕巴),同时用秒表记录朗读全文所需要的时间。
第三遍: 第二次的朗读,重复第二遍的所有动作,你会发现孩子的时间变少,错误的部分减少。
第四遍: 如果孩子感觉还不错,就开始录音。录音的要求是完整的、不打磕巴的,所以在录音之前,孩子在自己的错误点上,会有很多次的练习,才能保证不磕巴。
如果四遍还不够,比如一些科普性很强,生词很多的文章,在默读到录音之间,孩子会有很多次的重复训练。
在孩子录音完成之后,一些科普文章中的经典的片段,我会建议孩子摘抄下来,然后背上。
第五步:鼓励孩子走上讲台,在人群中朗读训练
当孩子的流利性建立之后,孩子需要获得的是成就感。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因为孩子在app端录音,有人听,有人点赞,这些是虚拟的,并不真实(或者说孩子感受不到掌声/崇拜/羡慕),所以,这种流利性的训练家长也要找机会落实到线下。
比如:在班级中朗读就是帮孩子获得成就感最好的阵地。每年暑假结束之后,老师都会进行阅读作业的检查和总结,孩子就会把自己朗读的音频和阅读记录交给老师,并汇报自己阅读心得,我悄悄的问过几次,大概是:
1.我读的在全班是最多的。
2.我不仅读了老师要求的,还读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还读了很多有难度的英文。
老师也很乐意把坚持阅读、阅读量大的孩子当成典型,然后找到各种机会,让孩子展现他们的阅读成果。这样,孩子就在人群中,在生活中找到了成就感。
线上的点赞 线下的成就感,相互叠加在一起,就会变成孩子大步向前的动力(但是请注意,这种成就感的叠加,别变成虚荣的自我满足就好)。
从流利到理解,从理解到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过程。虽然流利性不代表全部,但是能代表很多内容。当孩子学习的能力进阶之后,管他们默读、朗读、大声激情读、表演读还是小组读,随便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