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语文学习有没有直接关系?以我和我娃的学习经历来看有关系也没有关系。
我从小爱书,做学生的时候只要有空我总是骑着自行车去新华书店看书,遇到喜欢的就用父亲给我的零花钱买下来。那个时候的图书远不如现在那么丰富,所以我常常羡慕我儿子能够生在资讯如此丰富的时代。整个读书时代语文都是我的强势科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却是我的噩梦。我无法正确的推导出阅读量大就是我语文好的必然原因,但起码也是重要原因吧。其实阅读给我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应试,工作后我依然热爱阅读,不管多忙多累不管,每天看点儿书成为了我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我的工作也常常收益于阅读的书本,得到上级的肯定。
也许是小时候被英语整怕了,所以娃在5岁前基本上都是原版阅读,中文仅靠我给他读点书。娃的识字敏感期出现4岁,走在街上特别喜欢指着店招问我怎么读,也喜欢自己读读公交站台。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尝试自主中文阅读,直到入学前那个暑假听从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建议,我开始用低幼阶段的绘本教娃认字,娃倒是天生对文字敏感,进入小学第一天,娃回来告诉我,老师让他测试了书背面的认字表,他只错了1-2个。
认字多为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娃似乎对中文阅读不太感冒,每次到阅读时间他都是优先拿着原版来读,不过此时我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年级语文开始出现了阅读理解和看书写话的题型。某次单元测试,娃阅读理解分被扣完,我才发现忽略了中文阅读是多么的可怕。从那时起,一方面我会刻意要求娃先读中文,原版阅读则随缘。另一方面,赶紧求教语文老师该如何训练阅读理解,老师不赞成那么早就使用阅读理解刷题,反而安慰不用哪么着急,可是眼见娃每次考语文就紧张到无以复加,想起英语成为我噩梦的岁月,那种挫折感我和娃都是感同身受,所以我打算自己试试怎么带娃。
中文阅读每天必须20分钟,问题又来了,娃喜欢科普不爱文学,我意识到可能是我选择的书娃不是太有兴趣,小花生上有个阅读书籍推荐频道,我常去浏览看看有什么适合娃的好书,现在还经常去浏览小花生上同龄娃都在读啥,果然再搬回来的书娃明显就要接受多了。接着的问题是读了不少书,但是共情能力不够,无论是对课本的解读还是阅读理解答题都经常不再要点上,所以不光读还要探索怎么加强阅读理解力。小花生上介绍精读的文章不少,此时实践精读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可是怎么着手呢?在浏览了小花生上精读文章以及请教了有经验的花友后(谢谢小米粥和瀚子妈给与的帮助)我大致拟定了一个思路,那几句是选择同类型的主题,寒假我们读《三国演义》,我制定了精读计划:
1、第一步《三国演艺》读起来,我和他每次共读一章,彼此在书籍中批注,然后交流批注此处原因;
2、第二步碎片时间平哥《三国群英传》听起来,平哥三国群英传刚好是按照人物来讲诉的,通过事件和书本中人物描写解读人物的性格(其实这也是阅读理解分析人物性格的解题步骤),我和娃读书的时候也会回忆下平哥的讲诉,讨论平哥的分析是否合理,后来我们还听了易中天品三国,娃说易中天更有深度,也爱上了易中天的普通话。
3、第三步买了本《骑象笔记》用上面的思维导图来做阅读笔记,鉴于上学期间时间不够,打算假期来画画思维导图。其实这么一套下来,倘若能够坚持下去,娃的理解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4、娃自己也会主动动手画思维导图,尤其是三国演义里人物众多,娃自制了阵营图,他说这样子人物关系才能弄清楚。
寒假我们还有个主题就是童年成长主题,我选择了《山居岁月》《城南旧事》《养家之人》《将军胡同》《童年》四本书,每本书的主人公都在童年时期经历让他们难忘的岁月,我尝试和娃讨论每本书的主人公在品质上有什么特别相似的地方,比如《养家之人》里帕瓦娜和《童年》里高尔基,我们讨论《城南旧事》和《将军胡同》发生背景有什么相似之处?在讨论中我和娃互相发现我们没有观察到的盲区。
如果说寒假的精读我们希望是一步步建立起对作品的理解力,那么暑假我们希望通过阅读建立写好作品的写作力。我选择了小米粥推荐的《把栏杆拍遍》这本散文,每篇文章都有顶级学校老师们批注写作手法分析,希望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名家们是怎么行文培养娃更好的写作力。
阅读理解力通过精读建立是件厚积薄发的事情,如果期待迅速追上大部队,走好应试这条路,提高阅读理解最快的办法肯定是找一本可以自学的阅读理解书。在走过不少弯路后,终于发现了这本《三读法》,现在每周我带着娃学一篇名师教你学,学习她解题思路和答题套路,现在我们还剩余4课没有学完。学完后我们更多实践尝试阅读理解。
讲了许多,总结下来如前所说阅读对于语文既有作用也没有作用,如果你着急只是想提高娃的应试阅读理解力,那就拿着应试书好好学,多做题;如果你更着眼于娃长久语文学习道路,那么日复一日阅读积累在正确的方法(只求量不求质算不得正确的方法),实践下会等到静待花开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