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位业内朋友聊天。本来是享受岁月静好,聊聊美好生活,结果不知不觉又聊到了小学教育上,于是,安静的交流突然炸开了锅......小学阶段,该怎么抓?抓什么?今天分享1、2年级的内容,如有不同意见,一切以您为准。
全文共计3987字,阅读约需7分钟。
分为三部分,重点内容已标红。
1抓习惯
2抓基础
3刻意练习
小学1、2年级到底该抓什么?怎么抓?
孩子越小,陪读时间越多,孩子刚入小学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建立读书、学习习惯和观念的黄金期。
学校教学主要任务是确保绝大多数孩子学会,是普及性的;但中高考是竞争性的、选拔性的(分流、淘汰)......课上的知识点听明白了,课下还要复习巩固、反复练习。
在sj的背景下,家长千万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满足于“能跟上就行”,甚至对孩子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随大流”,这样是绝对不行的。
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的地基工程,一定要抓紧抓好,家长在这个阶段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篇幅所限,我们只针对学业上说。至于生活、礼仪、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做法,不再赘述。
01 抓 习 惯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和关键期。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然说得有些绝对,3岁、7岁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也说明此阶段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1.阅读的习惯
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放在首位。
从小开始,刻意培养孩子爱读书、勤读书的习惯,每天定时、定量、定点阅读,经过2-3年左右的培养,阅读应该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入脑入心,就像吃饭喝水玩耍一样自然。一张白纸般的孩子,完全在于家长怎么引导,怎么陪伴,动脑动心好好去体会琢磨。
读书其实不需要坚持,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书来读,并且乐在其中的。无论去哪儿,妈妈和孩子的书包里要随时装着书,确保想看随时有书看。
一定要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为啥看、看什么、干吗用,讲得很清楚。
2.按顺序开展学习的习惯
学习顺序:
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周总结。
带着孩子踏踏实实的执行这些学习程序,让孩子知道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是怎样的,把这些学习顺序坚持下来稳固下来,学习成绩的提升是一方面,由此形成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也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
无论是还是考试复习,都可以带着他们一起走过所有的学习环节,一起检讨,一起研究改进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继续追求更好的表现,借由这样的过程让孩子明白,什么才叫全力以赴?什么才叫追求完美?什么才叫把握细节?
3.高效听课的习惯
听课,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环节,要想学得好,就要会听课。这一点太重要了,所以单独作为一个方面写。
第一,做好物质准备。上课前,必须准备好课本、练习本、笔记本、学习文具,有时还要准备好模型。如果等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再找这些,不仅会浪费听课的宝贵时间,还会打乱听课思路。
第二,做好知识准备。这主要是通过预习的方法来实现的。预习的目的是“带着问题听课”。如果把预习等同于纯粹的“自学”,不仅会加重学业负担,而且会影响听课质量,从而导致“过犹不及”的情况。
第三,做好心理准备。上课铃一响,就应该兴奋起来,专注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听课遇到问题,先做个记号,继续听课,下课后马上问。
第四,注意老师的提示语。“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和重点。另外,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孩子,最低线是要保证80%的孩子学会。不能什么都指望校内老师,哪有弱项,哪儿要拔高,要自己想办法补、追。
4.复盘的习惯
具体说,就是“学而时习之”,及时复习和总结。要遵循学习规律,当天任务当天清,先复习后作业。学完一堂课、一个章节,一本书,把学到的信息、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把错题进行总结归纳,方便大脑进行记忆、存储、提取。同时,要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形成知识网、完善知识体系。
5.适应老师的习惯
孩子一生要遇见很多老师,不可能个个老师都合心合意。绝不在孩子面前说老师不好(即便真的不好),而是教育孩子,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这很正常,没有老师能适应所有孩子的要求,所以孩子要学会适应老师。
老师只是引路人,是教学者,家长要学会“补台”——比如这位老师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字词句,但是对阅读不太重视,也没有什么章法;那位老师注重阅读,但是对基础知识要求不严,这时候家长就要挺身而出,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补上“阅读”或者“字词”这个台。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而自暴自弃,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02 抓 基 础
1.生字词
我的朋友中有一位是今年9月份新接的4年级。这个班整体的情况不太好,每次听写都是问题一大堆(有的孩子书写特别慢;有的孩子书写不规范;有的孩子错别字连篇,猛一看好像都对,仔细一查没几个对的)。可见,孩子们在低年级的时候没有打好基础。
1、2年级学习拼音生字的时候一定要下笨功夫,坚持听写默写。
生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基础!
如果字都写不对,后续的词汇、语句、阅读以及写作怎么办呢?
到了初高中怎么办呢?
不仅是语文成绩受影响,历史政治等需要大段写字的科目也受影响。
每天坚持听写默写,只要你不怕麻烦,听写默写是最有效抓基础的方法。
写生字,要像学数学一样的精准,1就是1,2就是2,要规范,一点都不能错。
“看了就是会了,学了就是记住了”是不存在的,一定要落实到白纸黑字上。面熟不等于会默写,真的提笔默写的时候,结果和你的期望差之万里。
手机设置每晚的闹钟提醒,桌子上放着月历,每做一天就打个勾,让孩子看到,这是完成任务的“可视化”。如果作业太多,那就减量,哪怕听写3个、5个也行,但是总体进度是往前走的。
有的孩子天生对文字敏感,生字词不用花费太多功夫;有的孩子天生不敏感,那就要多练多复习。
听写后要注意做好错别字资料整理,方便日后复习。
2.朗读
每日朗读的目的: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不是让孩子像朗诵家一样去进行呼吸、共鸣、表达等等属于“发音”技巧层面的训练,而是重在体会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建立对字词、语句的敏感度,所谓“熟能生巧”,这是童子功。
为什么要强调“熟读成诵”而不是直接写“背过”?因为朗读是个功夫,是一层一层修炼“内功”,这个过程必须要有。
读的过程,是熟悉文字的过程、是体会结构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过程、是加深记忆的过程,读了50遍自然而然的背过和你直接去记忆、去刻意“背”,日积月累下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朗读,是要双线并行的,一条线是古诗文,一条线是现代文。也就是说,每日朗读内容是古诗文 现代文。
正常语速情况下,每日朗读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为宜。可以是1篇现代文 1篇文言文 1首古诗词,如果一篇文章篇幅过长,可以分解成几部分,每天读一部分。读到滚瓜烂熟,换下一篇。一般就是每天读3遍,读5-7天左右,这个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没必要完全按照这个标准,要灵活调整。
朗读中碰到的好词好句,不用刻意做摘抄积累。如果一篇文章承载了太多功能,比如朗读、分析、摘抄、仿写......放心,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磨没了耐心。
03 刻 意 练 习
《刻意练习》的研究者指出,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要想持续,就不能停止训练,一旦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辛辛苦苦的训练培养的演奏、歌唱等技能一旦荒废,就会退化。因为大脑中相关脑区的神经不再受到刺激,神经关联就会减弱,原先建立的连接也可能慢慢断开。
学习中同样是这个道理。小学1、2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正规的学校教育,接触拼音、写字、计算。如果课下没有反复的练习,大概率很快就会忘掉。
只有通过刻意练习,才能保持神经的高敏感度。一个大学毕业的成年人,如果总是用键盘打字,肯定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为“写字”这项技能在你的神经链接中正在慢慢断开。
所以,抓基础,就要从刻意练习开始。
另外,速度也是一种能力——又快又好。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以为理解了就是掌握了,然后止步于此,殊不知,对知识运用的频率、速度及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之初感觉并不吃力,但越往后,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搞不定学习了。而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做对”和“做快”同时列入自己的学习标准。
他们不满足于会做,还追求快速做出且不出错。凡是遇到卡壳、学不下去的情况,只有一个原因——对此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那些学霸正是在这一步下足了功夫才真正拉开了差距。
千万不要忽略学会之后的练习,
并且要明确练习的标准。
最后,
再来总结一下小学1、2年级的培养重点:
两个重点——抓习惯、抓基础。
一个理念——刻意练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