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是最长的暑假,所以,一定要好好盘娃!
广西高考状元,帅小伙儿杨晨煜的妈妈说,一定要在孩子形成自主思考方式前培养树立固定好孩子的学习习惯。严重支持这个观点,娃越小,越好盘。
怎么盘?作为老母亲,一定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便于操作。如果自己脑子里还混混沌沌的,还想不明白用哪些资源,重点抓什么、重点练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去指导娃?娃可能会更糊涂,很可能稀里糊涂的浪费一暑假。
我还是那个思路,从培养思维、筑牢基础两方面入手,着重提高能力、拓宽视野。
我娃找来了她的小闺蜜(幼儿园时就在一起),这个女娃是典型的理科思维(娃爸是物理学博士,估计有遗传因素),两个人作伴学习,效果会更好。应她们的要求,我还准备了一堆玩具,供学习闲暇时娱乐。
宏观思路(点击看大图)
因为要和小闺蜜进一步确定时间,所以具体的学习安排要等几天发出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曾讲道:“今天,只有具备综合素养、跨学科的人,才最有可能成为院士,因为当今研究领域的边界找不到了,所有单项研究几乎全被涉猎。要想创新和突破,就必须凭借综合素养,在学科边界摸索,找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答案”。这里有一个重点:穿越学科边界的课程整合。所以我一直坚持给娃做主题阅读、做时政专题,就是有机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学、美术、书法等学科知识。常常受到这种综合课程的熏陶,在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从多维角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所以,课程整合是一个大方向。
郝景芳也说,“知识体系 思维方法”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重点,她是从人工智能的思维特征出发来分析的。她说,人工智能是狭窄领域的专家,但没有对世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外,人工智能对于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为什么”这类的问题回答不出,这种抽象能力和基于真实世界的推理能力是人工智能欠缺的。我们知道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就容易发挥人自身的优势。由此,孩子就应该在综合性的全景知识(通识)和善于思考的灵活思维方面做好准备。
在知识体系上,对孩子要进行通识教育。
在现在的分科教育下,有些人长大后去学另外的学科会有完全不开窍的感觉,就像有一堵墙一样横在他的生活里面,他会潜意识地觉得有些领域自己碰不得,这些领域就是墙。这样的思维,未来的选择空间就会窄很多。但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有通识教育给他打下基础,打开思维,长大后他就不会有碰到墙的感觉,他的选择空间就会大很多。所以孩子越小的时候越要做通识教育(其实也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仅仅有整合课程是不够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只有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研究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激发他们想创新、敢创新的热情。所以语文培养思维部分里设置了“以苏秦张仪为例看战国纵横家思想体系”。宝儿最近迷历史,尤其对苏秦和张仪感兴趣,这个题目是她自己定的,在暑假中,她和小闺蜜会围绕这个课题开展读书、查阅、积累、分析、总结、归纳等工作直至完成这个任务。内容不求深不求精,她能完整地走一遍研究的过程,就是一大胜利。
语文真的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平台,特别特别好的学科,内涵无限深,外延无限广,这是锻炼娃整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利器。所以啊,我始终把语文放在第一位。
数学和英语,我很少说,但并不代表我不了解、不深入,这里面有一个学习目的和认知的问题,有的希望孩子能打竞赛进集训队,有的让孩子把英语当成母语学。我娃并没有这个天资学奥数打竞赛(这就跟竞技体育选拔运动员一样),我们也不会把英语当成母语来学(外语就是外语,永远不可能转正),所以对这两门学科,我们的目的就是保持课内领先,不做过多的课外拓展和超前学习。
孩子的精力有限,如果每门课都追求顶尖,最后可能会得不偿失(当然,天生的文曲星、达尔文、爱因斯坦除外)。我和娃,能够互相欣赏、互相滋养、互给能量,我的眼里只有娃最好,娃的眼里只有我最棒。我们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认认真真落实好每一个学习细节,至于结果,随它去吧。
写这些仅供参考,您的娃您做主,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如有不同意见,一切以您为准,莫辩,浪费时间。
"享学乐”公众号旨在聊阅读,享学习,欢迎加我的微信sjr2012719,进群和我们一起学语文吧。